竹马(马队喇叭调)口琴谱

栏目:口琴曲谱 发布时间:2020-06-17 04:15 浏览次数:

竹马(马队喇叭调)口琴谱该歌谱演奏者为民歌,歌曲名称为竹马,歌谱类型为口琴谱。竹马也称跑竹马或逗竹马,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,街头单人表演的文艺形式,它同“二鬼摔跤”、“猪八戒背媳妇”、“火流星”一样,是单人表演的艺术形式。由于是单人表演,因此表演时难度较大,表演者须有一定的奇特奥妙的表演技艺,方能博得观众的欢迎。它是中国民间社火中常见的节目,活动范围较广。最早表演竹马的演员全部是男演员,到20世纪70〜80年代时期,女演员跑竹马的表演涌现出来,她们表演的动态细腻、活泼、优雅,加上她们靓丽的装束打扮,使跑竹马节目变得精美妍丽。

竹马(马队喇叭调)口琴谱

竹马(马队喇叭调)口琴谱

历史发展

历史文献上对“竹马”一俗的最早记载,是《后汉书》的《郭伋传》。《后汉书》上是这样记载:(郭伋)始至行部,到西河美稷,有童儿数百,各骑竹马,道次迎拜。
东汉以后,“竹马”正式成为儿童的游戏方式加以提倡。同时,融入不少的人情、政治色彩。
唐代开始了“竹马”入诗的新纪元。“竹马”,在唐代几百年的传承中,已有不少的发展与变化。这就为唐以后的“竹马戏”“竹马灯”等艺术项目的出现,打下了基础和准备了条件。
唐以后,“竹马”演变和发展成“竹马戏”、“竹马舞”、“竹马灯”等多种艺术形式,在各民族中广泛流行,成为中华民族艺林的一束鲜花。宋代时“竹马”之戏,除了原始的那种胯下一根竹竿或木棍的形式外,已经出现以竹篾制扎,以纸糊成的“马头”,有鼻有眼、有耳有鬃,但没有马身。骑“马”的儿童,脖子上系一带子,带下拴住“马头”。后面再接上一根长有绿叶的长竹,象征“马身”。南宋人周密的《武林旧事》里,说当年临安(今浙江杭州市)元夕舞队中,已出现“男女竹马”。

相关歌谱

骑竹马(扬琴伴奏谱、黄玲编配版)胡琴乐谱

:骑竹马(扬琴伴奏谱、黄玲编配版)胡琴乐谱该歌谱演奏者为黄玲,歌曲名称为骑竹马,歌谱类型为。琴类一种,因为来源于北方少数民族,古代汉人称谓北方少数民族为“胡”,从北方传过来的琴,因此而得名。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。古称胡尔。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,意为勺子琴,简称西胡。元代文献称其为胡琴。汉语直译为勺形胡琴,也称马尾胡琴。历史悠久,形制独特,音色柔和浑厚,富有草原风味。可用于独奏、合奏或伴奏。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,尤以东部科尔沁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。后有同名人物,在该领域有一定贡献的有南京医科大学教授胡琴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