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提树口琴谱
菩提树口琴谱该歌谱演奏者为舒伯特,歌曲名称为菩提树,歌谱类型为口琴谱。《菩提树》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声乐套曲《冬之旅》中的一首歌曲。由于这首作品的旋律优美动听,情感表达细腻,因此它成为舒伯特创作的大量艺术歌曲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。
声乐套曲《冬之旅》的歌词全部选自诗人缪勒所写的诗歌,《菩提树》是其中的一段。这首诗歌有四段。第一段:—个流浪汉来到一口古井旁,望着一棵生长在井边的菩提树,回忆起童年在树下度过的欢乐时光。第二段:望着菩提树,流浪汉对今日贫困潦倒的流浪生活发出感叹。第三段:凛冽的北风刮落了流浪汉的帽子,也打断了流浪汉的回忆。第四段:虽然外出流浪多年,流浪汉常常听见菩提树的召唤,并且期盼菩提树能带给他平安。舒伯特根据歌词中的第一人称“流浪汉”的形象创作了一个乐段“A”,这段音乐旋律简单而动听,带有伤感的情绪。它是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,前两句用的是“完全重复”的作曲手法,后两句用的是“不完全重复”的作曲手法。第一句和第三句之间还形成了“倒影”关系,可见舒伯特的旋律线条设计是非常细腻的。由于创作手法的简练,所以“A”段的旋律极其容易记忆。在完成了“流浪汉形象”的“A”以后,舒伯特根据歌词的内容把汉流浪的状态又作了具体的区分。流浪汉在回忆美好时光时,用色彩明亮的大调性。流浪汉回到痛苦的现实时,用色彩暗淡的小调性。因此又产生了另外一个乐段“A1”,这个乐段是把“A”的旋律完全不动地移到同名小调,这使得旋律色彩突然变得暗淡。由此可见舒伯特在写作“A”的旋律时已经根据歌词描写的内容,对音乐的发展趋向有着严密的构思。乐段“B”是一个调性不稳定的乐段,歌词描写的内容是:凛冽的北风刮落了流浪汉的帽子。这个乐段也是全曲的“黄金分割点”,因此舒伯特用了调性游离的手法来写作,使得这个乐段的调性极不稳定。从e小调的V级和弦开始,随后作阻碍进行到达Ⅵ级C大和弦。最后通过“强制”手段使这个乐段落在“C大调”上。再通过“C大调”的“导音”到达“E大调”。可以说在构思旋律的同时舒伯特完成了对全曲结构的构思。《菩提树》的结构为:引子钢琴演奏→A→A1→B→间奏→A→尾声(钢琴演奏)。
艺术特点舒伯特的《冬之旅》是根据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勒的同名诗歌而创作的,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代表作。他受原诗的触动写成了由24首歌曲连贯起来组成的声乐套曲。这是一组抒情的音乐诗,一部音乐配成的戏剧。舒伯特着意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,塑造了缪勒诗中那个寂寞、孤独、对现实不满、追求渺茫理想王国又终不可得的苦闷灵魂。他离开熟悉的城市和那已嫁给财主的负心情人,一个人走在那一望无际的冬日旷野,望着朔风中的风信旗和冰封的河面,听着风雪声和邮车的叮铃声,避开林中的恶狗和不详的乌鸦,触景生情,感慨万分。人间的冷漠和凄凉,再这里得不到同情和怜悯,永远是陌生人、流浪人。他要避开这浮华尘世,在飘忽的旅途中寻找内心的安宁。可以说,这是舒伯特内心的披露,它深刻的反映了作曲家这个阶层和同时代人的思想情绪。舒伯特努力挖掘缪勒优美诗句中的韵律和音调,使套曲蕴涵了无限的诗意。他遵循浪漫派“打破各种文艺门类界限”的主张,是音乐里有戏剧、歌唱中有诗文;他还破除了古典的一些严格规范,根据诗的内容、韵律,在旋律、和声、调性布局及曲式上都有所创造,尤其是提高了钢琴伴奏部分的表现力,使之不再仅仅外在地模拟形象和音响,而是生动地刻画有自然环境烘托出来的人物的内心情感,从而事歌词、旋律、伴奏融为一个整体。本文所写的《冬之旅》声乐套曲,舒伯特的朋友们起初并不欣赏这个套曲,因为他在这之前从未写过如此深邃的作品。舒伯特天生的音乐天才使他抓住了诗歌的内涵,通过音乐把他表达地很透彻。《冬之旅》是一部艺术价值很高的套曲,